1、太极拳的武术技击功能,绝非仅仅表现在剧烈弹抖和振脚发力上。相反,它强调在交手中,做到沾粘连随无过不及,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引进落空等,不即不离只待最佳时机的到来,一举中的。太极拳对锻炼者的作用是全方位的,对人的体力筋肉骨骼关节的作用自不待说,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提高敏锐的反应能力意义特别重大,这个特点扩大了它的社会适应范围,无论对智力或体力劳动人群都适宜,是其他体育运动望尘莫及的。
2、其健身方面,全凭呼吸深长,气血畅通,头脑安闲,心神稳静。其应用方面,全凭虚无的气势,沾粘跟随,在几跟几随之中,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,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,在这个时候,我的神气一动,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。
3、拳理多不变,招式可更改。运用无常势,能高亦能矮。
4、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,后发先至,能四两拨千斤。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,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,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,开人智慧发人体能,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,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,上乘的拳法。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: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。其内含功法主要有: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。
5、学习太极拳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永无止境。须渐修方能顿悟。但一层功夫一层理,不到一定的境界,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太极拳理论,必有隔阂。功夫不到,耳食为知,终属虚妄。
6、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既紧张又文雅,给人以全面锻炼的阳春白雪式的体育运动。那些国之栋梁,疲于案头的精英们,何不一试乎。明白了太极拳的体与用的关系后,可以明确地说,练架子是不可跨越的。甚至极端一点说,宁可不走用这一步,不可以不走体这步。有的人就只想学太极拳而不想学推手,他以为推手是另外一种东西,不属于太极拳。并且以为那是打架,他不想学打人,那是不文明的行为,而太极拳文质彬彬很文明。练架子好!不学推手。
7、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,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。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,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,以意运气以意打人,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。一身之劲在于整,一身之气在于敛,身法能一一求对,轻灵自如,达到一动无有不动,一静无有不静,人一挨我,我在下即能得机,而在上即能得势,上下相随,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。能得机得势,乃能舍己从人;能知己知彼,才能因敌变化;能因敌变化,引进落空,四两拨千斤之技,才能出神入化。
8、练习太极拳要想具有技击实战能力,首先要出功夫,如何才能出功夫呢?首先要选择正确的练习方法。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练习方法呢?以我个人练习太极拳的经验来说,太极拳的内容应包括:一是基本功的训练;二是套路的练习;三是桩功的练习;四是辅助功法的练习;五是内功的修炼;六是各种推手的练习;七是散手实战训练。
9、有人说弓步的后脚稍许弯曲是对的练法,有人说弓步的后脚伸直是对的练法,其实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虚实状态。对此我赞成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的意思:弓步的后脚,不用时为虚,可以稍许弯曲;用时为实,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脚伸直,发劲时后脚蹬地由实变虚,亦可伸直。
10、独练时无敌似有敌,应对时有敌似无敌。
11、先练落地生根,后练去除己根,从有根胜无根到无根胜有根需要一段练习体悟的过程。依本人愚见,部分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而脚下无根,这样何以接劲化劲发劲?是练法不对,;但是练了多年太极拳仍停留在落地生根,就会有不自觉或多或少的犯僵滞与犯顶抗,亦是练法不当,误解了桩功之根。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对此说:肢体不僵滞,不扎桩,实腿能转,虚腿能走能踢。
12、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____王昌龄《从军行七首·其四》
13、中华功夫太极拳,健身防病藏里面。
14、由于诸多原因,现在的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杨式太极拳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,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。慢好像是杨式太极拳的代名词,,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,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,别人就不相信你练的是太极拳了,客观否定了快的重要性,盲目为了慢而慢练,最终将喜欢技击的太极拳练习者引入了枉费功夫贻叹息的误区。殊不知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,慢是练功的手段方法,而不是目的,正如拳谚的慢如抽丝,疾如电挚。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,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领要求,精神和体力亦容易协调统一。快架与慢架的区别不单是练拳速度,快架的动作结构与风格整式作用与整势打法要点都与慢架不同。
15、学拳莫急功,三年一小成。大多四五月,学者杳无踪。
16、光学不练功难精,光练不学意难通。
17、推手发劲时,只见其眼神一看,对方便觉惊心动魄,有顷刻生死之感,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,能在极短之时,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,能起在突然之间,迅雷不及掩耳,令人不可抵御,亦无从抵御故耳。平时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,正为蓄养此精气神,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。